传习录读后感-王阳明《传习录》读后有感问:'延平云‘当理而无私心’。‘当理’与‘无私心’如何分别?“先生曰:'心即理也。‘无私心’即是‘当理’,未当理便是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习录读后感-王阳明《传习录》读后有感8篇,供大家参考。
传习录读后感-王阳明《传习录》读后有感篇1
问:'延平云‘当理而无私心’。‘当理’与‘无私心’如何分别?“先生曰:'心即理也。‘无私心’即是‘当理’,未当理便是私心。若析心与理言之,恐亦未善。“
又问:'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,似无私心,但外弃人伦,却是未当理。“曰:'亦只是一统事,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。“
””《传习录》
王阳明通过朱熹老师的一句话来阐释他的'心即理“学说,'当理“就是天理显现,要想天理显现,就要去掉后天的习染。私心就是后天习染的体现,去掉了就是无私心。无私心当然就是天理。反过来讲,如果你的天理没有显现,那是因为你的心受到了后天的蒙蔽,心有私欲就是有私心。简单的说当理等于无私心,它俩是一回事。要是把他俩分开说就是因果关系,这是朱熹的理论了,王阳明是不认同的。
有意思的是陆澄又问了佛家的无私心和当理的关系,他认为佛家的无私心是不当理,因为他抛弃了人伦,这个人必须得尽孝。在我们没尽完孝的时候出家,这首先就...
(想阅读全部图文内容,您需要先登陆!)